社區與祭祀

作為一條百年古村,薄扶林村保留了多項歷史悠久的祭祀傳統,凝聚著村內不同社羣,以下是較具特色的例子。


大伯公壇

圍仔大街(亦稱「十八間」)是薄扶林村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群,在這條九間排屋並列的老街上,街頭和街尾兩端的位置,都各有一個祭祀土地的社壇,兩社壇以水泥搭建,兩側都設有山牆,其中,街口的伯公壇為村中最古老的土地壇,兩旁貼有「公公十分公道」、「婆婆一片婆心」的對聯。這個被村民稱為「大伯公」的社壇,也是村民舉辦多項祭祀活動時,會首先上香供奉的第一站祭祀點。

土地神信仰深植於薄扶林村民的生活中,除了守護圍仔大街的兩座伯公壇外,村內還遍佈多個土地神,即如水井、廁所等也有相應的土地神。這些土地壇也可說是一種地界的標示。

土地神在村內各種祭祀活動中亦佔有一席位,如每年中秋的火龍遊村,火龍隊伍入村後,便先會到位處圍仔大街、歷史最悠久的大伯公壇參拜,然後才到其他祭祀點,又如農曆四月十五日舉行的李靈仙姐誕,村民參拜李靈仙姐後,也會到圍仔街頭的大伯公壇和街尾的伯公壇參拜。

薄扶林村圍仔大伯公壇(攝於2021年)

化神福

「化神福」是圍仔大街排屋居民每年農曆七月十四(及農曆年三十晚)舉行的祭祀活動。據圍仔居民稱,「化神福」是由排屋居民輪流主祭,決定主祭次序的方法是:排屋每戶之間會順序、輪流保管和供奉一塊「神福牌」,每年保管神福牌的戶主,就是當年的主祭,需要準備三十六份祭品(如元寶、蠟燭、香燭)和一份供奉觀音娘娘的觀音衣,祭祀鬼神,藉此為圍仔和全村居民祈求出入平安。現存的「神福牌」上刻有「聯慶堂」的字樣,同樣的名字「聯慶堂」亦出現在1916年築建的李靈仙姐塔石匾上,由此可推斷「化福神」的習俗已流傳甚久。


李靈仙姐塔

薄扶林村是全港唯一供奉李靈仙姐的地方。為了供奉這位神明,村內建有一座高約五米,以紅磚砌成的兩層塔,村民稱之為「李靈仙姐塔」。從塔上石匾刻著「民國丙辰冬 聯慶堂立」的字句推斷,仙塔可能建於1916年(民國丙辰)。

靈仙姐塔內沒有神像,只有一塊石碑。村民多視之為村內的守護神,部份村民也會在家中設神龕供奉之。對於仙姐的由來,村中流傳多個傳說,如在1972 年,香港史學家許舒博士(Dr. James William Hayes)到訪上址,便從三位薄扶林老村民口中得悉,仙塔歷史悠久,當年港府築建的一條暗渠,村民心感不安,認為這條暗渠「直衝」薄扶林村,後來村內發生瘟疫,一名村民稱,有神明「李靈仙姐」托夢,提示村民建造仙塔鎮災,村中長老商討後,遂向村民集資建塔。

薄扶林村李靈仙姐塔(攝於2021年)

西國大王廟

西國大王是「鶴佬」社群(廣東海陸豐人)信仰和供奉的神明之一。昔日牛奶公司牧場需要大量人手進行割草餵牛的工作,遂透過判頭聘用了一批來自廣東海陸豐的工人,並在牧場附近幫他們興建三棟宿舍。這些工人攜同妻兒來港謀生,並把他們家鄉的神明西國大王請來,設神龕供奉。

昔日的西國大王廟可說是一個神龕,說不上是廟。神龕本是築於草廠村中,在上世紀60年代,為配合華富邨的興建,神龕被村民移至今天薄扶林道的擋土牆下;2014年,由於地政署須維修擋土牆,故要求村民遷移神龕,過去的草廠村民便把神龕遷至現址,並擴建成現今的廟宇規模。 西國大王廟一年主要有兩次祭祀活動,一次是農曆七月十四日的盂蘭勝會,一次是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的西國大王神誕。時至今日,過去的草廠村民就算已搬離薄扶林,仍會回來舉辦和參與西國大王的祭祀活動。

薄扶林村圍仔西國大王廟(攝於2021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