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

「回歸自然」的道教生態觀

老子曰:「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」(《道德經》),在道教的思想中,萬物之間的關係不在於支配和利用,而是在不同之中尋找和諧共存之道。漢朝的道教名著《太平經》就表述了天、地、人之間最理想的和諧相通關係,也就是「中和」。道家思想並不是單純形而上的思辨,而是與先秦時期百家一樣,為諸國君王尋求最合適的治國之道,故道教思想家也注意到影響人類的自然災害,從此發現人與自然萬物相倚賴的關係。道教相信若然人類破壞自然之道,天地人之間則失「中和」之氣,陰陽因而失調,最終禍及自己。

天地人既不能分開,道教的戒律和勸善書也把自然環境納入其倫理之中,與人倫關係並談之。在《老君說一百八十戒》中第十四及十八戒說:「不得焚燒野田山林;不得妄伐樹林」其他的戒律書中也有提到不可以污染水源,如井、河及池等。道教不容破壞環境是因萬物都有賴自然而生,故破壞環境也同時令到其他生物受害,如《三百大戒》規定「不得以毒藥投淵池江海中」。而在功過格中,人雖不能「放生」植物,但建水利工程、修堤、化瘠地為沃田等改善環境工作,可得千功(《文昌帝君功過格》)。

如其說道教教人保護環境,不如說教人回歸自然。莊子不時遊山玩水,登天游霧,樂在自然,故曰: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、四時有明法而不議、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。聖人者,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」(《知北遊》)。在莊子的教導中,記載了很多動物和自然的對話,莊子經常將自然人格化,並從其中引出萬物之理,故道教思想崇尚自然,效法自然,感應自然的脈搏,享受自然之樂。道教這種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反映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上,如文學詩畫和園林藝術等等,都反映了人融入在自然當中,人與自然互相襯托。不同門派的道教都建道觀於山林中,倚山而建,有的則建在天然的洞穴中,務求與自然合一,更近天地靈氣。在園林中找到流水、小丘,也有不同的頑石細葉,大自然從來都不遙遠。莊子曰:「道覆載萬物」(《天地》)而「與天和者,謂之天樂」(《天道》),道教思想熱愛自然,並鼓勵人以自然為樂。

在今日科技發達的社會中,人類不斷以開發為由破壞大自然,不少生物都瀕臨絕種,道教「回歸自然」的思想正是對現代人的提醒。道教強調生態的平衡,視天地人為一體,人更應效法自然,所以老子十分重視「無為」,強調不應以人的意思和做法來對待自然,而當順應自然之理讓萬物自然而生,正如《老子》記: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,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」。「無為」讓大自然能夠發展其多樣性及其循環性,反對違背「無為」的行為,如過度及大規模的開發,大量種植商業價值高的植物而使生態失衡,威脅其他品種的生存等。道教思想指向的是簡樸的生活模式,這樣也許能使人更體會自然之美,更接近天人合一之境。

— 陳嘉 (2015)